logo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浦视团队2025联培博士招生启动

作者:demo2025.09.18 16:45浏览量:0

简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浦视团队2025年联培博士招生正式启动,聚焦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前沿,提供顶尖资源与跨学科培养,助力学术与产业创新。

招生背景:浦视团队与AI前沿的深度融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科研机构,始终以“推动AI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为使命。其下属的浦视团队(PuVision Team)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多模态感知的前沿研究,涵盖三维重建、动态场景理解、智能感知系统等方向,在CVPR、ICCV、ECCV等顶会及Nature子刊等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并主导开发了多个开源视觉框架与数据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公认的标杆团队。

此次启动的2025年联培博士招生计划,是浦视团队与国内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开展的“学术-产业”联合培养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企业导师)、“课题制培养”(结合真实场景需求)和“国际化资源”(与国际实验室合作交流),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AI人才。

招生方向:聚焦计算机视觉与AI交叉领域

本次招生明确三大核心方向,覆盖当前AI视觉领域的技术痛点与产业需求:

1. 动态场景感知与三维重建

  • 技术挑战:传统三维重建方法在动态场景(如人流密集的街道、快速运动的物体)中存在精度下降、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浦视团队近期提出的“动态点云融合算法”已将重建误差降低至厘米级,但如何进一步优化实时性仍是关键。
  • 研究内容:探索基于神经辐射场(NeRF)的动态场景建模、轻量化点云处理架构、多传感器融合(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的时空同步技术。
  • 产业应用:自动驾驶中的高精地图构建、机器人导航中的动态障碍物避让、AR/VR中的实时场景渲染。

2. 多模态感知与跨模态理解

  • 技术挑战:单一模态(如图像、文本、语音)的信息存在局限性,如何实现多模态数据的语义对齐与联合推理是当前AI落地的瓶颈。
  • 研究内容:设计跨模态注意力机制、构建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如视觉-语言-动作联合模型)、开发低资源场景下的多模态迁移学习方法。
  • 产业应用智能客服中的多模态交互、医疗影像与电子病历的联合诊断、工业质检中的多传感器融合检测。

3. 智能感知系统与边缘计算

  • 技术挑战:AI模型在边缘设备(如手机、摄像头、无人机)上的部署面临算力限制、能耗约束与实时性要求。
  • 研究内容:研究模型压缩与加速技术(如量化、剪枝、知识蒸馏)、开发轻量化网络架构(如MobileNet变体)、优化边缘-云端协同推理策略。
  • 产业应用:安防监控中的实时人脸识别、智能家居中的低功耗语音交互、农业无人机中的作物状态监测。

培养模式:学术与产业的双重赋能

1. 双导师制:学术深度+产业广度

  • 学术导师:来自合作高校的教授,负责理论指导与论文发表;
  • 企业导师:浦视团队资深研究员,提供真实场景数据、技术挑战与产业需求。
  • 案例:某联培博士在“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课题中,由高校导师指导模型设计,由企业导师提供真实路测数据,最终论文被ICCV 2024接收,并应用于某车企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

2. 课题制培养: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全流程

  • 学生需在入学时选择一个真实产业课题(如“低光照环境下的目标检测”),围绕该课题完成课程学习、算法开发、系统部署与效果验证。
  • 浦视团队提供开放数据集(如PuVision-Dataset,包含10万+动态场景标注数据)与计算资源(A100集群、边缘设备测试平台)。

3. 国际化资源:全球视野的拓展

  • 优秀学生可赴MIT、ETH Zurich等合作实验室进行3-6个月的联合研究;
  • 参与国际AI竞赛(如Waymo Open Dataset Challenge)与学术会议(如NeurIPS Workshop)。

申请建议:如何提升竞争力?

1. 技术能力:突出代码与工程实践

  • 申请材料中需包含GitHub代码库(如PyTorch实现的模型)、Kaggle竞赛排名开源项目贡献
  • 示例:提交一个基于YOLOv8的改进目标检测模型,在COCO数据集上mAP提升2%,并附上训练日志与可视化结果。

2. 研究计划:紧扣团队方向

  • 避免泛泛而谈“AI发展”,需明确具体方向(如“基于Transformer的动态点云补全”);
  • 引用浦视团队近期论文(如2024年CVPR的《DynamicNeRF: Real-time Neural Radiance Fields for Dynamic Scenes》),体现对团队研究的了解。

3. 推荐信:选择懂AI的推荐人

  • 优先选择有AI领域合作经验的教授或企业技术负责人;
  • 推荐信需具体描述申请人的技术能力(如“独立实现并优化了XX算法,在XX数据集上达到SOTA”)。

未来前景:学术与产业的双重选择

联培博士毕业后,可选择:

  • 学术路径:进入顶尖高校任教,或继续在浦视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
  • 产业路径:加入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如特斯拉、大疆、商汤),或参与浦视团队的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浦视团队2025年联培博士招生已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深造的机会,更是参与AI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起点。如果你渴望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突破边界,这里将是你实现理想的舞台。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