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思必驰周强:AI与传统信号技术融合下的实时音频通话革新

作者:渣渣辉2025.09.18 18:14浏览量:0

简介:本文围绕思必驰周强对AI与传统信号技术在实时音频通话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探讨技术融合路径、降噪与回声消除优化、低延迟传输策略及实际应用场景,为开发者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指南。

引言:实时音频通话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实时音频通话作为通信领域的核心场景,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清晰度、低延迟、抗干扰”三大核心需求展开。传统信号处理技术(如回声消除、噪声抑制)通过数学建模与算法优化,构建了音频通信的基础框架;而AI技术的崛起,则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为解决复杂场景下的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思必驰周强团队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单纯依赖AI或传统技术均存在局限性:AI模型对训练数据的依赖性强,泛化能力受限;传统信号处理在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不足。因此,AI与传统信号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实时音频通话质量的关键突破口。

一、AI与传统信号技术的融合路径

1. 技术互补:从“替代”到“协同”

传统信号处理技术(如自适应滤波、频谱减法)在处理稳态噪声(如风扇声、空调声)时效率高,但对非稳态噪声(如键盘敲击声、突发人声)的抑制能力有限。AI技术(如深度神经网络DNN)则可通过学习噪声的时空特征,实现更精准的噪声分类与抑制。例如,思必驰团队将传统信号处理的频域分析与AI的时序建模结合,构建了混合降噪框架:

  • 步骤1:通过传统信号处理提取音频的频谱特征,分离稳态噪声成分;
  • 步骤2:利用AI模型(如LSTM网络)对残余噪声进行时序预测与抑制;
  • 步骤3:通过传统信号处理的重叠相加法重构音频信号,减少失真。

这种融合方式在实验中显示,噪声抑制效果提升30%,同时计算复杂度仅增加15%。

2. 数据驱动优化:从“规则”到“学习”

传统信号处理依赖手工设计的参数(如滤波器系数、阈值),调整成本高且适应性差。AI技术可通过在线学习机制,动态优化参数。例如,思必驰在回声消除(AEC)中引入强化学习

  • 状态空间:定义回声路径、残余回声能量等特征;
  • 动作空间:调整自适应滤波器的步长、收敛阈值;
  • 奖励函数:以残余回声能量、语音失真度为指标。

通过与用户的实时交互,模型可快速适应不同麦克风阵列、房间声学环境,回声消除收敛速度提升40%

二、关键技术突破:降噪与回声消除的优化

1. 深度学习降噪的工程化实践

AI降噪模型(如CRN、Demucs)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在实时音频通话中面临两大挑战:

  • 延迟约束:模型需在10ms内完成处理,否则影响通话流畅性;
  • 计算资源限制:移动端设备无法支持高复杂度模型。

思必驰的解决方案包括:

  • 模型轻量化:采用知识蒸馏技术,将大模型(如Transformer)的知识迁移到轻量级CNN模型,参数量减少80%,推理延迟控制在5ms内;
  • 动态码率调整:根据网络带宽动态选择模型精度(如高带宽时启用全精度模型,低带宽时切换至量化模型)。

2. 混合回声消除架构

传统AEC算法(如NLMS)在双讲场景(双方同时说话)下易发散,AI模型则可能因数据偏差导致过拟合。思必驰提出“传统前端+AI后端”的混合架构:

  • 前端处理:利用传统AEC快速抑制线性回声,输出残余信号;
  • 后端优化:通过AI模型(如GRU网络)估计非线性回声成分,进一步抑制残余回声。

测试数据显示,该架构在双讲场景下的回声返回损耗增强(ERLE)提升15dB,语音失真度(PESQ)提高0.3。

三、低延迟传输:网络与编码的协同优化

1. 自适应码率控制

实时音频传输需平衡带宽与质量。思必驰采用基于AI的网络预测

  • 输入特征:历史带宽、丢包率、抖动;
  • 模型输出:未来5秒的带宽预测值;
  • 控制策略:根据预测结果动态调整音频编码码率(如从64kbps切换至32kbps)。

实验表明,该策略可减少70%的卡顿率,同时保持语音可懂度。

2. 抗丢包编码技术

传统编码(如Opus)在丢包率超过10%时质量急剧下降。思必驰结合前向纠错(FEC)与AI修复

  • FEC层:通过冗余包恢复部分丢失数据;
  • AI修复层:利用GAN模型生成缺失频段的音频信号。

在20%丢包率下,语音质量评分(MOS)从2.8提升至3.5

四、实际应用场景与效果验证

1. 远程会议场景

在某企业视频会议系统中,思必驰方案实现了:

  • 噪声抑制:键盘声、空调声完全消除,人声清晰度提升;
  • 回声消除:双讲场景下无“回声漏出”;
  • 低延迟:端到端延迟控制在150ms内(符合ITU-T G.114标准)。

2. 智能客服场景

针对客服机器人与用户的交互,思必驰方案优化了:

  • 语音活动检测(VAD):通过AI模型准确区分人声与噪声,减少误触发;
  • 情绪识别:结合语音特征与文本语义,实时分析用户情绪,调整应答策略。

客户反馈显示,用户满意度提升25%

五、开发者建议:技术选型与实施路径

  1. 渐进式融合:优先在传统技术薄弱的环节(如非稳态噪声抑制)引入AI,逐步扩展至全链路;
  2. 数据闭环构建: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AI模型,避免“训练-部署”割裂;
  3. 硬件协同设计:针对移动端设备,采用模型量化、硬件加速(如NPU)降低功耗。

结语:技术融合的未来展望

AI与传统信号技术的融合,不仅是工具的叠加,更是范式的转变。思必驰周强团队的研究表明,通过“数据驱动+物理约束”的混合建模,可突破单一技术的局限,为实时音频通话开辟新的可能性。未来,随着5G、边缘计算的普及,这一融合趋势将加速,推动通信质量迈向全新高度。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