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一次 Redis 数据库迁移:从规划到落地的全流程实践

作者:问答酱2025.09.18 18:26浏览量:0

简介:本文详细记录了一次 Redis 数据库迁移的全过程,包括迁移前的规划、工具选择、数据一致性保障、迁移实施步骤及后续验证,旨在为开发者提供可操作的迁移指南。

一、迁移背景与目标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原 Redis 集群(单节点+哨兵模式)逐渐暴露出性能瓶颈:内存容量接近上限、高并发场景下响应延迟波动明显,且跨机房访问延迟较高。经评估,决定将数据迁移至新集群(Redis Cluster 模式),采用三主三从架构,部署于多可用区以提升容灾能力,同时扩容内存至原集群的 3 倍。迁移目标明确为:零数据丢失、服务中断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内、迁移后性能提升 30% 以上

二、迁移前的关键规划

1. 兼容性评估

  • 数据结构兼容性:原集群使用 Hash、List、ZSet 等结构,新集群需支持相同操作(如 HGETALLLPUSHZRANGE),经测试 Redis Cluster 对这些命令的分布式处理无兼容性问题。
  • 客户端兼容性:原业务使用 Jedis 2.9.0,需升级至支持 Cluster 的 Jedis 3.7.0,或改用 Lettuce(天然支持 Cluster)。测试发现 Jedis 3.7.0 的 JedisCluster 类可无缝兼容,但需修改连接池配置为集群模式。

2. 迁移工具选型

  • 官方工具redis-trib.rb(Redis 3.x)或 redis-cli --cluster(Redis 5+)支持集群创建与数据迁移,但需手动处理键分布,适合小规模迁移。
  • 第三方工具
    • RedisShake:支持全量+增量同步,可自定义键过滤规则,适合跨版本、跨模式迁移(如单机到集群)。
    • AWS DMS(若使用云服务):支持 Redis 到 Redis 的迁移,但配置复杂且依赖云环境。
  • 最终选择:RedisShake 2.2.1,因其支持断点续传、流量控制,且社区活跃度高。

3. 数据一致性保障

  • 全量同步:通过 BGSAVE 生成 RDB 文件,确保初始数据完整。
  • 增量同步:启用 Redis 的 AOF 日志,RedisShake 实时解析日志并同步至新集群。
  • 校验机制:迁移后使用 redis-rdb-tools 对比新旧集群的键数量与样本数据,误差率需低于 0.01%。

三、迁移实施步骤

1. 环境准备

  • 新集群部署
    1. # 使用 redis-cli 创建集群(示例为 3 主 3 从)
    2. redis-cli --cluster create 10.0.1.1:6379 10.0.1.2:6379 10.0.1.3:6379 \
    3. 10.0.2.1:6379 10.0.2.2:6379 10.0.2.3:6379 --cluster-replicas 1
  • 网络配置:开放 6379(数据端口)、16379(集群总线端口),确保跨机房低延迟(<1ms)。

2. 全量+增量迁移

  • 配置 RedisShake

    1. [source]
    2. address = "10.0.0.1:6379"
    3. password = "old_password"
    4. [target]
    5. address = "10.0.1.1:6379" # 集群任意节点
    6. password = "new_password"
    7. target_type = "cluster"
    8. [filter]
    9. db_filter = "0" # 迁移 DB 0
    10. key_filter = ["user:*", "order:*"] # 白名单过滤
  • 启动迁移
    1. ./redis-shake -conf=config.toml -type=sync
  • 监控进度:通过 redis-shake-stats.log 查看同步延迟、键数量等指标。

3. 流量切换

  • 灰度发布
    1. 将 10% 的流量路由至新集群,观察错误率与响应时间。
    2. 无异常后逐步增加流量,每次间隔 10 分钟。
  • 最终切换
    1. # 修改 Nginx/HAProxy 配置,将所有请求指向新集群
    2. upstream redis_backend {
    3. server 10.0.1.1:6379;
    4. server 10.0.1.2:6379;
    5. server 10.0.1.3:6379;
    6. }

四、迁移后验证与优化

1. 数据一致性校验

  • 键数量对比
    1. # 原集群
    2. redis-cli -h 10.0.0.1 DBSIZE
    3. # 新集群
    4. redis-cli --cluster info 10.0.1.1:6379 | grep "keys"
  • 样本数据抽检:随机选取 1000 个键,对比新旧集群的值是否一致。

2. 性能测试

  • 基准测试:使用 redis-benchmark 模拟 500 并发请求:
    1. redis-benchmark -h 10.0.1.1 -t set,get -n 100000 -c 500
  • 结果对比:迁移后 QPS 提升 35%,P99 延迟从 8ms 降至 5ms。

3. 优化措施

  • 客户端连接池调整:将 maxTotal 从 50 提升至 200,maxIdle 从 10 提升至 50。
  • 慢查询优化:通过 SLOWLOG GET 发现 HGETALL 操作耗时较高,改用 HSCAN 分批获取。

五、经验总结与建议

  1. 预演的重要性:在测试环境模拟迁移全过程,提前发现客户端兼容性问题。
  2. 滚动迁移策略:大集群迁移建议分批次进行(如按业务模块),降低风险。
  3. 监控体系完善:迁移期间需实时监控新旧集群的内存、连接数、命令耗时等指标。
  4. 回滚方案:准备旧集群的 RDB 备份,确保 30 分钟内可恢复服务。

此次迁移不仅解决了性能瓶颈,还通过集群模式提升了高可用性。后续计划引入 Redis 6.0 的 ACL 功能与客户端缓存,进一步优化架构。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