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驰开年融资两亿,大模型驱动营收激增
2025.09.23 13:55浏览量:0简介:思必驰获开年两亿融资,上线大模型平台后2023年营收增长50%,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双轮驱动。
近日,国内人工智能语音领域头部企业思必驰宣布完成开年首期两亿元人民币融资,同时披露其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平台上线后,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50%,达到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验证了AI大模型技术在垂直行业落地的商业价值,也为AI企业如何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布局实现规模化增长提供了典型样本。本文将从融资背景、技术突破、市场战略三个维度,解析思必驰的成长路径。
一、开年两亿融资:资本押注AI大模型商业化
思必驰此次融资由多家产业资本与财务投资人联合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大模型平台的持续迭代、行业解决方案的深化以及全球化市场拓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融资发生在AI行业估值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投资者从“概念热捧”转向“技术落地与盈利能力”的双重考核。思必驰能够逆势获得大额融资,与其2023年营收增长的财务表现直接相关。
据内部人士透露,融资谈判中,投资人重点考察了思必驰大模型平台的三个核心指标:技术自主性(是否完全掌握从算法到硬件的全栈能力)、行业适配性(能否快速定制化满足金融、医疗、汽车等垂直领域需求)、成本可控性(单次推理成本较通用大模型降低60%以上)。思必驰通过展示其大模型在智能客服、车载语音交互等场景的落地案例,证明了技术商业化潜力。
对创业者的启示:在AI融资寒冬中,企业需建立“技术-场景-财务”的闭环验证能力。例如,思必驰早期聚焦语音交互这一细分赛道,通过与车企、银行等头部客户共建联合实验室,将技术迭代与客户需求深度绑定,这种“场景驱动研发”的模式显著降低了试错成本。
二、大模型平台上线: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思必驰大模型平台的核心突破在于“轻量化+专业化”的架构设计。与传统千亿参数级通用大模型不同,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根据行业需求动态加载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多模态交互等专项能力。例如,在医疗场景中,平台可加载医学术语库与问诊逻辑模块,使模型回答准确率提升至92%;在汽车场景中,通过整合车载噪声抑制算法,语音唤醒成功率达99.7%。
技术实现层面,平台采用“预训练+微调+Prompt工程”的三层优化策略:
- 预训练阶段:基于自研的万亿级语料库(涵盖公开数据与行业脱敏数据),训练出具备基础认知能力的通用模型;
- 微调阶段:针对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使用领域专用数据集进行参数调整,例如金融模型需学习证监会文件、财报等结构化文本;
- Prompt工程:通过设计行业特定的指令模板(如医疗场景的“症状-诊断-建议”三段式提问),引导模型输出符合业务规范的结果。
代码示例(简化版行业模型微调流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import torch
# 加载预训练模型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sibichat/base-model")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sibichat/base-model")
# 准备医疗领域微调数据
medical_data = [
{"input": "患者主诉:头痛、发热3天", "output": "建议测量体温,排查流感或新冠可能"},
{"input": "CT显示肺部磨玻璃影", "output": "需进一步行核酸检测与炎症指标检测"}
]
# 封装为PyTorch Dataset
class MedicalDataset(torch.utils.data.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data)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item = self.data[idx]
inputs = tokenizer(item["input"], return_tensors="pt")
labels = tokenizer(item["output"], return_tensors="pt").input_ids
return {"input_ids": inputs.input_ids, "labels": labels}
# 微调训练(实际需配置学习率、批次等参数)
dataset = MedicalDataset(medical_data)
trainer = torch.optim.AdamW(model.parameters(), lr=1e-5)
for epoch in range(3):
for batch in dataset:
outputs = model(**batch)
loss = outputs.loss
loss.backward()
trainer.step()
通过这种分层优化,思必驰大模型在保持低算力需求(可在4卡GPU集群部署)的同时,实现了行业场景下的性能超越。例如,在某银行智能客服招标中,思必驰方案以90%的问题解决率击败多家通用大模型厂商。
三、营收增长50%: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
2023年营收的大幅增长,源于思必驰“平台+解决方案+硬件”的三级火箭模式:
- 平台层:通过大模型API接口与私有化部署服务,吸引中小企业快速接入AI能力,2023年API调用量同比增长300%;
- 解决方案层:针对金融、医疗、汽车等重点行业推出标准化产品包,例如“银行智能外呼系统”单产品年收入突破5000万元;
- 硬件层:与芯片厂商合作推出低功耗语音模组,嵌入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终端,2023年硬件出货量达200万台。
市场拓展方面,思必驰采取“国内深耕+海外试水”策略。国内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将其语音交互方案嵌入智慧家庭生态;海外则以东南亚市场为突破口,针对当地多语言环境开发混合模型,在印尼、泰国等国的智能客服市场占有率超35%。
行业借鉴意义:AI企业的规模化增长需避免“技术自嗨”,需建立“技术-产品-渠道”的铁三角。例如,思必驰在汽车前装市场通过与Tier1供应商深度绑定,将语音模块集成至车机系统,既降低了主机厂的集成成本,又通过量产分摊了研发费用。
四、未来挑战与应对
尽管成绩显著,思必驰仍面临三大挑战:
- 数据安全合规:医疗、金融等行业的严格监管要求模型可解释性,思必驰正研发“白盒化”技术,将模型决策过程转化为可视化流程图;
- 多模态竞争:随着GPT-4V等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普及,思必驰计划在2024年推出语音+图像+文本的多模态交互平台;
- 价格战压力:部分厂商通过低价策略争夺市场,思必驰的应对策略是强化“行业Know-How”壁垒,例如为医疗客户定制电子病历自动生成系统,将单客户年费提升至百万元级。
结语
思必驰的案例表明,AI大模型的成功不在于参数规模,而在于能否通过技术架构创新降低应用门槛,通过行业深耕构建竞争壁垒。对于创业者而言,在技术狂热中保持“场景优先”的理性,或许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此次两亿融资与营收增长,不仅为思必驰的2024年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弹药,也为AI行业树立了“技术落地创造价值”的标杆。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