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业软件”双轮驱动,黄埔智造领航未来
2025.09.25 15:33浏览量:0简介:广东DeepSeek思享会聚焦AI与工业软件融合,探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为黄埔区工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近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DeepSeek联合多家行业机构主办的“共探AI+工业软件如何赋能制造未来,广东DeepSeek思享会—黄埔智造 工软未来”在广州市黄埔区圆满落幕。活动汇聚了来自制造业、工业软件企业、科研机构及投资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围绕AI技术与工业软件深度融合的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黄埔区打造“全球智能制造高地”注入新动能。
一、AI与工业软件融合:制造业转型的“双引擎”
制造业正经历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范式变革,而AI与工业软件的协同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DeepSeek首席技术官李明在主题演讲中指出:“AI为工业软件提供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而工业软件则为AI提供了海量工业场景的落地载体。”
以工业仿真软件为例,传统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依赖人工参数调优,效率低且易出错。某汽车制造企业现场分享的案例显示,其引入AI驱动的仿真优化系统后,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周期从3周缩短至3天,材料成本降低12%。“AI不是替代工程师,而是成为他们的‘数字助手’。”李明强调。
活动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AI与工业软件融合的实践成果。例如,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部署AI视觉检测系统,将产品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7%,误检率从5%降至0.3%;另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则利用AI算法优化生产排程,使设备利用率提高2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
二、黄埔智造: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黄埔区近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23年黄埔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其中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占比超60%。“黄埔智造”的崛起,离不开AI与工业软件的深度赋能。
“黄埔区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装备制造,从汽车生产到生物医药,为AI+工业软件的落地提供了丰富场景。”黄埔区工信局副局长王伟表示。据介绍,黄埔区已出台专项政策,对采用AI技术的工业软件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并计划3年内建设10个“AI+工业软件”创新中心。
活动现场,黄埔区与DeepSeek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打造“AI+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整合算法库、工业数据集、仿真工具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往往缺乏AI研发能力,公共服务平台将降低他们的技术门槛。”王伟说。
三、技术挑战与破局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AI与工业软件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华为云工业软件首席架构师张涛指出,当前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数据孤岛问题:工业数据分散在设备、ERP、MES等系统中,格式不统一且权限复杂,导致AI模型训练效率低下。
算法与场景匹配度低:通用AI模型难以适应工业场景的强实时性、高可靠性要求。
- 破局建议:开发行业专用小模型。如某半导体企业针对晶圆检测场景,训练了轻量化缺陷识别模型,推理速度比通用模型快5倍,且误报率降低70%。
人才缺口:既懂工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 破局建议: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机制。活动现场,黄埔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签署协议,将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定向培养AI+工业软件人才。
四、未来展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AI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AI赋能单点工具”,如AI质检、AI排产;第二阶段是“AI重构工业软件”,如基于AI的下一代CAD/CAE;第三阶段是“AI驱动工业互联网”,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智能连接。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生态间的竞争。”DeepSeek创始人陈峰表示。据悉,黄埔区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方,共同建设“AI+工业软件”创新生态,包括开放测试床、共享算力中心、产业投资基金等。
此次思享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黄埔区在“AI+工业软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生态持续完善,“黄埔智造”有望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标杆,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当下正是布局AI与工业软件融合的最佳时机。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先在质检、排产等高频痛点场景落地AI应用;二是与工业软件厂商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制行业解决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生态,共享技术、数据和人才资源。
“制造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驾驭钢铁,又能玩转算法的人。”陈峰的总结,道出了这场思享会的核心启示。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