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2022秋NLP期末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2025.09.26 18:33浏览量:0简介:本文深度还原哈工大2022年秋季自然语言处理期末考试试题,涵盖基础理论、算法实现与前沿应用,提供详细解析与备考策略。
哈工大2022秋NLP期末试题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摘要
本文基于考生回忆,系统梳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期末考试试题,涵盖语言模型、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机器翻译等核心模块。通过试题结构分析、典型题目解析及备考建议,为NLP学习者提供参考框架,同时揭示哈工大在NLP教学与科研中的特色方向。
一、考试整体结构与命题特点
1.1 试卷构成与分值分布
本次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试题分为三大板块:
- 基础理论题(40分):涵盖概率语言模型、词向量表示、句法分析算法等核心概念;
- 算法实现题(30分):要求手写代码实现NLP经典算法,如Viterbi算法、CKY解析算法;
- 综合应用题(30分):结合Transformer架构、预训练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设计案例分析。
1.2 命题特色分析
试题突出“理论-算法-应用”三级能力考核:
- 理论深度:如要求推导n-gram语言模型的平滑方法(Good-Turing估计);
- 工程能力:通过代码实现考察学生对动态规划、图算法的掌握;
- 前沿洞察:设置关于BERT、GPT等模型的对比分析题,体现对学术动态的跟踪。
二、核心模块试题解析
2.1 语言模型与词法分析
典型题目:
“给定语料库‘自然语言处理很有趣’,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计算二元语法模型P(处理|语言)的概率,并说明平滑技术的必要性。”
解析要点:
- 最大似然估计:统计语料中“语言 处理”的出现次数与“语言”后接所有词的总次数之比;
- 平滑技术:针对零概率问题,需引入Good-Turing或Kneser-Ney平滑,避免模型过拟合。
备考建议:
- 熟记n-gram模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 理解不同平滑方法的适用场景(如Good-Turing适合低频词,Kneser-Ney适合长距离依赖)。
2.2 句法分析与语义理解
典型题目:
“使用CKY算法解析句子‘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给出完整的句法树构建过程。”
解析要点:
- CKY算法步骤:
- 初始化:将句子分词并构建底层单元格;
- 递归填充:根据上下文无关文法规则合并子单元;
- 顶层输出:从根节点回溯构建完整句法树。
- 关键点:需正确处理歧义(如“发明”可能是动词或名词)。
代码示例(伪代码):
def CKY_parse(sentence, grammar):
n = len(sentence)
table = [[set() for _ in range(n)] for _ in range(n)]
# 初始化底层
for i in range(n):
for rule in grammar:
if rule.rhs == [sentence[i]]:
table[i][i].add(rule.lhs)
# 递归填充
for length in range(2, n+1):
for i in range(n - length + 1):
j = i + length - 1
for k in range(i, j):
for A in table[i][k]:
for B in table[k+1][j]:
for rule in grammar:
if rule.rhs == [A, B]:
table[i][j].add(rule.lhs)
return table[0][n-1]
2.3 机器翻译与序列建模
典型题目:
“对比基于RNN的编码器-解码器框架与Transformer架构的差异,并分析自注意力机制的优势。”
解析要点:
- RNN的局限性:长序列梯度消失、并行计算困难;
- Transformer的创新:
- 自注意力机制:全局依赖捕捉,并行化训练;
- 多头注意力:多维度特征抽取;
- 位置编码:保留序列顺序信息。
数据支撑:
引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中的实验结果,说明Transformer在BLEU评分上的提升。
三、前沿技术考察方向
3.1 预训练语言模型
典型题目:
“分析BERT的掩码语言模型(MLM)与GPT的自回归语言模型(AR)在预训练目标上的差异,并讨论其对下游任务的影响。”
解析要点:
- MLM的优势:双向上下文建模,适合填空类任务(如问答);
- AR的优势:生成式任务天然适配,但单向编码限制上下文利用。
案例延伸:
结合哈工大与社会计算研究中心的研究,讨论预训练模型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挑战(如分词粒度、语义歧义)。
3.2 低资源NLP
典型题目:
“设计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低资源命名实体识别方案,说明数据增强与模型微调的策略。”
解析要点:
- 数据增强:
- 回译(Back Translation):通过翻译模型生成多语言平行语料;
- 同义词替换:利用词向量空间相似性扩充标注数据。
- 模型微调:
- 参数高效微调(如Adapter、Prompt Tuning);
- 多任务学习:联合训练NER与相关任务(如词性标注)。
四、备考策略与资源推荐
4.1 知识体系构建
- 基础理论:精读Jurafsky & Martin《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第3-6章;
- 算法实现:通过LeetCode“NLP专题”练习动态规划、图算法;
- 前沿论文:跟踪ACL、EMNLP等顶会论文,重点关注哈工大团队的工作。
4.2 实践项目建议
- 复现经典模型:从TF-IDF到Transformer逐步实现;
- 参与开源:贡献至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库,熟悉工业级代码规范;
- 竞赛锻炼:参加Kaggle NLP竞赛,提升工程化能力。
4.3 考试技巧
- 时间分配:基础题(40分钟)、算法题(50分钟)、综合题(30分钟);
- 答题规范:算法题需注明时间复杂度,综合题需结合具体模型分析;
- 查漏补缺:重点复习概率图模型、依存句法分析等高频考点。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考试体现了哈工大NLP课程“理论扎实、应用导向”的特色,试题既考察对经典算法的理解(如Viterbi、CKY),也关注前沿技术(如Transformer、预训练模型)。对于学习者而言,需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项目与论文阅读培养工程能力与学术洞察力。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演进,NLP考试可能进一步强化对模型可解释性、伦理问题的考察,建议持续关注学术动态与产业实践的结合。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